百度中文网 www.bdzw.cc,最快更新万历明君最新章节!
75第74章 荣辱与共,大局为重
第74章 荣辱与共,大局为重</p>
腊月廿九,近午。</p>
今日仍是冷风呼啸,大雪漫天。</p>
文华殿中虽烧着炭火取暖,但皇帝特意嘱咐了给门窗稍微打开一些,给了冷气可乘之机。</p>
寒意顺着门窗的缝隙,偶尔一缕一缕地挤进了文华殿。</p>
好在经筵官们裹紧了皇帝赐的大氅,也不会太冷。</p>
今日是今年的最后一场经筵,过了这场皇帝就该放假了。</p>
一直要到过了元宵,再视天气情况再开春课。</p>
经筵结束,日讲官们纷纷告退。</p>
张居正单独请留:“陛下,臣详考历代之事,撰得一书。”</p>
“臣撮其善可为法者八十一事,从阳数;恶可为戒者三十六事,从阴数。”</p>
“每一事为一图,后录传记本文,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意,名曰《帝鉴图说》,奉于陛下。”</p>
帝鉴图说就是皇帝启蒙读物,举例什么是明君,什么是昏君的。</p>
虽说张居正写到一半,就发现今上不太需要,但还是秉着有始有终,写完了这书。</p>
当然,今日献书,却只是个由头,朱翊钧看向张居正,知道这是有意将他拦在文华殿,请求奏对。</p>
朱翊钧点了点头,开口道:“卿修书编录,具见忠爱垦至,朕方法古图治,深用嘉纳……”</p>
“卿随我至暖阁,奉图册前,为朕竟读。”</p>
说罢,便起身去往文华殿偏殿的暖阁。</p>
张居正紧随其后。</p>
其余经筵官也未觉得有何不妥,陆陆续续离去。</p>
倒是新晋的经筵官许国,忍不住回头多看了两眼。</p>
这两日皇帝经筵颇有些心不在焉。</p>
虽说仍然游刃有余,但却没有此前主动灵性,有些应付了事的感觉,似乎有什么心事。</p>
两位辅臣也时常闭目沉思。</p>
眼下首辅独留,必然是要谈什么事情了。</p>
虽然许国还在翰林院磨资历,官阶不高,但多少还是能听闻内阁廷议,传出的消息。</p>
这两日,南直隶连连传来变故,恐怕,让皇帝跟内阁有些寝食难安了。</p>
有这番奏对也不奇怪。</p>
许国摇了摇头,转身出了文华殿。</p>
……</p>
入了暖阁,朱翊钧随意接过张居正呈上来的帝鉴图说,放到一边。</p>
他看着张居正:“此书宣付史馆,以昭我君臣交修之义。”</p>
顿了顿,朱翊钧才问道:“元辅寻朕有事?”</p>
要是单纯奉书的话,经筵开始的时候就奉了,而不是等到结束了才单独留下。</p>
这动作,显然是请求奏对的。</p>
张居正也不遮掩,躬身道:“陛下,今日内阁收到王宗沐传来奏疏,秋粮入京的船倾覆了一条。”</p>
“船厂修缮的时候,发现了人为损坏的痕迹。”</p>
朱翊钧沉默片刻,还是叹息道:“天要下雨。”</p>
“不撕破脸的话,也最多做到这个程度了,十四条只沉了一条,已经算克制了。”</p>
张居正听了这话,神色更是复杂。</p>
不是不赞同皇帝这话。</p>
而是,他觉得皇帝的情绪太不对劲了。</p>
前日,海瑞来消息,说盐商鼓噪起来,在淮安府衙面前闹事,甚至有人纵火焚烧府衙,锦衣卫都出动了。</p>
内阁一时惊骇。</p>
结果消息传到万寿宫,仿佛泥牛入海。</p>
皇帝根本没有任何反应。</p>
昨日,又有应天府朱纲上奏,说近日南直隶士林中掀起舆论,说中枢有意打压南人,下届科举就会故意黜落南人,不少学子信以为真。</p>
国子监祭酒万浩出面安抚,结果学子群情汹涌,竟是一同围殴,将祭酒打得下不了床。</p>
最后还是前阁臣李春芳出面,才安抚好士子们。</p>
内阁将消息送入万寿宫,皇帝还是无动于衷。</p>
甚至何永庆听从内阁的意思,去请示皇帝使用新报,也还是吃了闭门羹,无功而返。</p>
这样一反常态,任谁都发觉不对劲了。</p>
内阁几次请求奏对,都被皇帝找理由拖住。</p>
无奈之下,内阁一番商量,便决定让张居正用献书的由头,在经筵后堵住皇帝。</p>
如今张居正求到了奏对的机会,当即拿出漕运沉船一事,看看皇帝的态度。</p>
按理说这位圣上,无论怎么样,气愤、恼怒的情绪必然应该有的。</p>
可方才却只感慨了一句天要下雨,再无别的表示。</p>
皇帝这反应,更是佐证了张居正的怀疑。</p>
心中愈发不安起来,皇帝,究竟在想什么?</p>
张居正情知这位皇帝不是个不讲道理的,干脆开门见山问道:“陛下。”</p>
“臣不知陛下为何言不由衷,臣惶恐!”</p>
“还请陛下明示!”</p>
朱翊钧一时没有接话。</p>
过了好一会才开口道:“元辅不必多心,两淮南直隶的事,既然托付给了内阁,朕便放心让内阁处置。”</p>
“盐商聚众闹事,朕相信海瑞能稳住局面,焦泽带去的精锐,以及漕运衙门上万兵丁,就是为了应付这种事的。”</p>
“士林义愤更是无根浮萍,得知真相也就该散去,前大学士李春芳既然出面,就没理由再扩大事态了。”</p>
“至于粮船倾覆,更是色厉内荏。要是十余条船都倾覆了,朕说不得真要收手了,但既然是一条,说明他们也有自己在乎的瓶瓶罐罐。”</p>
“既然都不足为惧,朕何必扰乱了诸卿的思绪呢?”</p>
一番话条理清晰,言之有物。</p>
张居正也挑不出毛病来。</p>
但他却没这么容易轻易被忽悠。</p>
张居正追问道:“恕臣直言,并非是陛下缄口不言,臣才来请奏对的。”</p>
“而是,陛下近日,略显消沉……”</p>
朱翊钧接过话头:“仿佛有什么为难的事?”</p>
张居正一愣,旋即点了点头。</p>
这正是内阁疑虑的事情。</p>
众人都有所猜测,却不得其法。</p>
张居正忍不住猜测道:“可是徐少师那边出了问题?”</p>
如今南直隶的奏疏,如雪花一般飘入内阁,对局势也都有个大概的了解。</p>
却唯独没有徐阶的消息。</p>
很难不让人怀疑,是不是锦衣卫和通政司,单点对接,直接送入了万寿宫,压根没经过内阁,也没给六科留档。</p>
朱翊钧突然展颜一笑:“元辅果然是玲珑心思。”</p>
张居正神色一动,忙追问道:“是发生了何事,让陛下这般为难?”</p>
他突然悚然一惊,猜测道:“难道鼓动乡人和兵丁造反了!?”</p>
朱翊钧摆了摆手。</p>
他知道张居正在用离谱的猜测,引得自己出言更正。</p>
这伎俩他前世早跟领导用习惯了。</p>
朱翊钧懒得计较这些心理学战术,神色复杂地开口道:“元辅那位老师何等的智慧,怎么会行造反这等不智的事情。”</p>
“相反……”</p>
“他已然跪地俯首,向朕求饶了。” 说着,朱翊钧从怀中拿出一封标红的奏报。</p>
将奏报轻轻放在了桌案上,两根手指按住,往外推了推:“元辅自己看吧。”</p>
张居正面色凝重,躬身走到近前。</p>
这就是让皇帝两难到掩饰不住情绪的原由所在?</p>
他小心拿起奏报,缓缓翻开。</p>
目光扫过,略过仪程式地开场白,往后默默逐字逐句看了起来:“……臣阶,庸碌无德,玄文入直,赤舄几几,羔羊素丝。”</p>
张居正眉头紧皱,不明白徐阶意欲何为。</p>
若是单纯俯首系颈,又如何让皇帝这般情绪?</p>
他继续往下看去。</p>
往后就是他听闻中枢有度田的意思,愿意配合云云。</p>
以及海瑞在两淮清理盐政,他也愿意提供一臂之力。</p>
再往下……</p>
突然间,张居正突然面色陡变!</p>
他猛然合上奏疏,不敢再看。</p>
朝皇帝看去:“陛下!”</p>
张居正睁大双目,惊疑不定道:“徐阶,现在何处?”</p>
朱翊钧目光放空,十指穿插,来回摩挲:“元辅猜的不错,徐阶,已然投案了。”</p>
张居正神色再度一震,嘴巴张了张,不能言语。</p>
过了好半晌,他才将奏报轻轻放回了御案上。</p>
抬头看了一眼神色惘然的皇帝,忍不住劝慰道:“陛下,大局为重。”</p>
朱翊钧回过神,突然展颜一笑:“朕就知道你会这么说。”</p>
“朕也是左右为难,才瞒着内阁,独自思虑了好几日。”</p>
“并非与元辅或说是内阁,有了什么龃龉”</p>
“元辅,你这老师,实在是人杰!活命的方式,都这般高瞻远瞩,让朕都忍不住击节称赞。”</p>
“朕如今,可实在陷入两难了。”</p>
张居正沉默不语,劝一句已经是极限,此事他已经不好再开口了。</p>
朱翊钧也没有非要张居正回话。</p>
他再度拿起奏报。</p>
这封奏报他已经看了数十次,每遍都有不同的感受。</p>
朱翊钧一边看着奏疏,一边说道:“现在知道朕为何,对内阁送来的奏疏不置可否了?”</p>
“盐商鼓噪,是应天府府尹朱纲、户部尚书曹邦辅在裹挟民意。”</p>
“士林震荡,是前大学士李春芳、礼部尚书秦鸣雷在教训万浩。”</p>
“漕运沉船,是宣城伯卫国本、巡漕御史卢明章内外勾结。”</p>
“南京各卫所蠢蠢欲动,也有兵部、以及魏国公府的身影,徐邦瑞回南京太晚了,竟然管不住家里人,元辅说可笑吗?”</p>
“总之,这些徐少师都提前告诉朕了。”</p>
“所以内阁来奏的时候,朕自然也不觉得惊讶。”</p>
“元辅,你说徐少师是否太过忠君体国了?”</p>
张居正欲言又止。</p>
最后还是没有说话。</p>
只见皇帝又看向下一页,继续说道:“不止如此。”</p>
“徐少师出于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,还将南直隶近三年来盐政、粮漕、茶课、卫所、刑狱、田亩、丁口,所有自己知道的猫腻都汇报给朕了。”</p>
“十倍、百倍地急朕之所急,想朕之所想。”</p>
“对了,元辅没往后看,朕念给伱听。”</p>
“南直隶的就不说了,太多了念不过来,说说京城的吧。”</p>
“宁安大长公主府,三年受贿十四万三千六百两,附物证账册。”</p>
“首辅张居正府,三年受贿六万二千一百两,附物证账册。”</p>
张居正别过头去。</p>
朱翊钧还在继续:“国丈李伟府,三年受贿十二万七千八百两,附物证账册,及单列赠与太后李氏部分。”</p>
“刑部尚书王之诰,其子草菅人命,出手包庇,附人证物证。”</p>
“内阁辅臣杨博、礼部尚书张四维,三年受贿四十八万余,及吏部贿官选官,附人证物证。”</p>
“英国公、成国公、泰宁侯等,三年受贿三十七万余,附物证。”</p>
“湖广巡抚汪道昆、巡按广东御史杨一桂等,挪用粮米、茶引,附物证。”</p>
“此外的还有通政使何永庆、太仆寺卿方弘静、礼部侍郎诸大绶、马自强……”</p>
朱翊钧自己都口干舌燥了,干脆停了下来:“太多了,朕念不过来了。”</p>
“从内宫、内阁、六部、各司各寺、言官、勋贵、封疆大吏……”</p>
“哎……”</p>
“元辅,这就是大局啊,朕也不敢拂逆。”</p>
“徐少师将大局绑在了自己身上,朕现在对他,是无可奈何了!”</p>
“你说朕是一块放了,还是一块办了?”</p>
张居正久久没有说话。</p>
一直等到皇帝停下,才开口道:“陛下若是气不过,自然是杀鸡儆猴。”</p>
朱翊钧点了点头,他明白张居正的意思。</p>
徐阶上的罪状,也不一定是真的。</p>
大不了选择性地处置一二。</p>
可惜,徐阶也想到了。</p>
朱翊钧霍然抬起头,看向张居正:“元辅可知,徐少师向谁投案的!?”</p>
张居正似乎想到了什么,脸色一变!</p>
朱翊钧缓缓站起身,一字一顿道:“徐阶,还有他那十八口大箱子的罪证,全在淮安府衙门!”</p>
张居正终于意识到哪里不妥!</p>
徐阶不是直接向皇帝低头,让朱希孝奏报的!</p>
而是向海瑞投案的!</p>
朱翊钧低下头,神情交织着阴沉、怒意,等种种神色。</p>
他直视着张居正,咬着牙道:“所以,朕复起海瑞堪堪两个月,就要将他革职,扔回海南吗!?”</p>
要大局为重,总得把此案结了。</p>
那海瑞,就又成牺牲品了。</p>
这让他怎么下得去手?</p>
让人出山,短短两个月就撤职!?</p>
那他跟先帝有什么区别!</p>
张居正放缓了神色,轻声道:“陛下言重了,只需换人处理此案便是,海御史可以回京……”</p>
朱翊钧突然作色:“元辅!”</p>
他已然抑制不住地低吼道:“海瑞还会留任吗!”</p>
“他海瑞是那种见到罪状,视若无睹的人吗!?”</p>
“朕是不是也要给锦衣卫去密信,烧掉那十八口箱子!让海瑞心如死灰!?”</p>
“他会怎么看朕!?”</p>
“你会怎么看朕!?”</p>
“天下百姓会怎么看朕!?”</p>
“不说野史上全是这些狗屎,糊在朕的谥号上……”</p>
“朕日后还怎么澄清玉宇,扫平天下!”</p>
朱翊钧一通发泄,张居正沉默不语。</p>
二人对视良久。</p>
朱翊钧才深吸一口气,轻声道:“元辅,朕不会这样轻易放徐阶过关的。”</p>